2025-09-08
定位为何时准时不准?同一套RTK算法,为什么有人厘米级稳如磐石,有人却动不动漂移?答案往往藏在最“前端”的一件小器件——GNSS天线。它决定了卫星信号如何被接收、放大、滤波与传递,也是定位链路中最容易被忽视却影响最大的环节。
一、GNSS天线到底在做什么?
**GNSS(全球卫星导航系统)**包括 GPS、北斗、GLONASS、Galileo 等星座。卫星发来的右旋圆极化(RHCP)微弱信号(约 -160 dBW 量级),先由天线从空中“拾取”,再经低噪声放大器(LNA)与滤波,送入接收机。天线是否优秀,直接体现在:
增益与波束:能否在天顶提供足够增益、在地平附近保持覆盖。
极化纯度与轴比:能否更好地接收 RHCP、抑制左旋与多径。
相位中心稳定(PCO/PCV):相位中心是否随仰角/方位漂移,影响厘米级解算。
群时延一致性:多频路径延时是否一致,决定 RTK/PPP 的收敛与稳态。
抗干扰与线缆传输:强干扰环境、长馈线时是否仍能保持信噪比。
二、常见类型与适用场景
贴片(Patch)天线
结构:陶瓷介质+金属贴片,常带接地面。
优点:体积小、成本适中、易阵列化,多用于测量级基座、车载、基站。
关注点:接地面尺寸会显著影响谐振与波束;多频叠层设计需兼顾 PCO/PCV。
螺旋(Helix)天线
结构:右旋螺旋导体。
优点:轴比好、低仰角增益较佳,适合手持、无人机。
关注点:尺寸与工作带宽的权衡,近场对布线与电池敏感。
阻抗环/阻波槽(Choke Ring)天线
结构:多层同心槽抑制地面反射多径。
优点:多径抑制能力强、PCV稳定,用于基准站、测绘基站。
关注点:体积大、重量与成本高,安装基础需牢靠。
有源天线(含LNA/滤波)
大多数工程应用采用“有源”形态:天线单元 + LNA + SAW/BAW 滤波 + 过压/静电/浪涌保护。
优点:提升系统噪声性能,弥补长馈线损耗。
关注点:电源供给(通常天馈合一)、线缆与连接器损耗、IP 防护与可靠性。
三、关键指标怎么看?
工作频段与多模多频
常见:L1/E1/B1、L2、L5/E5、B2/B3、G1/G2。测量与高精度场景倾向 双频/三频。
核心:频段覆盖不是“有就行”,要关注带内增益平坦度与多频群时延一致性。
增益(dBi)与波束形状
天顶方向需足够增益以保证高仰角星的 C/N0;同时在10°–20°低仰角仍需可用增益以提升可见星与几何。
注意“高增益≠高性能”:过窄波束会削弱低仰角星,影响城市峡谷/林下环境。
轴比(dB,越低越好)与极化纯度
优秀的 RHCP 能显著抑制地物反射(常为LHCP),降低多径误差。
仰角越低越考验轴比;优选全仰角范围内轴比均衡的设计。
相位中心偏移(PCO)与变化(PCV)
RTK/PPP 对 PCO/PCV 极其敏感,PCV 小且可重复性好的天线,解算更稳。
对于基站与测量杆,应优先选择具备标定文件(ANTEX/ATX)的天线。
噪声系数(有源天线)与线缆损耗
LNA 噪声系数越低越好;长馈线需综合考虑线损 + LNA增益,避免过放导致互调或饱和。
连接器(SMA、TNC、N、MCX)与线缆(RG-174、LMR-200/400)选择要基于长度、损耗与环境。
回波损耗/驻波(S11/VSWR)
反映匹配优劣。良好匹配保障带内效率,避免在边带“虚有其表”。
抗干扰/抗欺骗
频段前端滤波、陷波(如对近邻 4G/5G 的抑制)、限幅保护;高端应用可考虑**自适应波束(CRPA)**或阵列抗干扰。
四、应用分场景要点
测量/基准站
选双/三频、高稳定PCV、优异多径抑制的天线(如阻抗环或优选贴片阵列)。
与整平对中配套,提供 ANTEX 标定文件,确保解算一致性。
车载/自动驾驶
兼顾低仰角覆盖、抗振动、IP67/69K与浪涌保护;车顶金属导体作为良好接地面。
对近邻强干扰要有高选择性滤波,并配合 IMU/里程计融合。
无人机/测绘相机
轻量、小型、低功耗、强抗振;注意电机与 ESC 噪声耦合,远离碳纤维屏蔽不足区域。
选轴比好、低仰角增益足的螺旋或高性能小型贴片。
航空/海事/授时
重视相位中心稳定与EMC;授时场景关注天顶增益与全天空连续性,并做好防雷/接地。
五、安装与配套:性能的一半在“现场”
接地面与周边金属
贴片天线对接地面尺寸极为敏感;金属舱体会改变波束与谐振。建议按数据手册留足接地面。
高度与“视场”
尽量远离遮挡,顶部开阔区域优先;避免近距离金属结构造成反射与阴影。
馈线与连接
长线优选低损耗线缆,转角处不要小于最小弯曲半径;连接器压接/焊接工艺要可追溯。
防雷与接地
屋顶/桅杆安装必须有避雷与等电位措施;有源天线电源走防浪涌。
环境防护
罩体(Radome)需抗紫外、抗盐雾、低介损;动载振动与温变循环要通过验证。
多天线协同
与 4G/5G、Wi-Fi、UWB 共站时,间距与屏蔽要规划,避免互扰;必要时加陷波器。
六、如何选型:从指标到实效的三步走
明确需求:定位精度(亚米/分米/厘米)、收敛速度、动态环境、安装空间与供电限制。
看“标称”也看“曲线”:不仅看“多频增益多少 dBi”,更要看全仰角轴比、PCV、群时延。
做场景化测试:开放场、城市峡谷、林下、近干扰源,记录 C/N0、DOP、整周固定率、RMS 轨迹与掉星事件。
七、测试与验证:用数据说话
射频室内:暗室测方向图、增益、轴比;网络分析仪测 S11/带宽。
有源链路:测系统噪声系数、1 dB 压缩点、互调、群时延。
实地路测:统计 C/N0 分布、低仰角可用星比例、RTK 固定率、定位漂移与多径敏感区表现。
长期可靠性:温循、湿热、盐雾、振动冲击、静电与浪涌;户外曝晒+雨淋循环。
标定与文件:测量级产品提供 ANTEX(PCO/PCV),便于后端解算与网络 RTK 兼容。
八、常见问题与对策
定位忽好忽坏:低仰角覆盖差或轴比差 → 优化天线型号与安装高度,检查周边金属与电磁环境。
RTK难固定:PCV大或群时延不一致 → 选PCV小且有标定文件的多频天线;核查馈线与分配器。
室外漂移:多径严重 → 选多径抑制更强的天线(如带阻抗环/深罩体),并优化安装位置。
强干扰导致掉星:前端滤波不够、LNA 饱和 → 增设高选择性滤波/陷波,调整 LNA 增益与供电隔离。
长线损耗大:信噪比下降 → 采用低损耗线缆或中继LNA/有源分配器;缩短馈线。
GNSS系统的瓶颈,往往不在算法和芯片,而在天线—安装—环境这条“第一公里”。明确目标、科学选型、规范安装与严谨验证,能让你的接收机与算法真正“吃饱吃好”。当天线在天顶安静地“听”,低仰角仍然“稳”,相位中心不再“飘”,厘米级与分米级的差距,便在不经意间被拉开。